人民日报的封面!原来是我们华商人!


英歌舞是一种源自广东省

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舞蹈

表演时

鼓点激昂澎湃,舞步气势如虹

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瑰宝

近日

华商教育集团旗下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大二学子

陈婉欣的英歌舞表演形象

登上《人民日报》公众号

成为非遗文化青春传承的鲜活注脚

从校园舞台到央媒聚焦

华商学子的“非遗梦”

究竟是如何照进现实的?


非遗传承


1


一袭彩衣,鼓点铿锵,陈婉欣的表演不仅“火”遍校园,更通过央视传平台走进大众视野,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


非遗传承的“青春力量”


2


陈婉欣是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健康医学院的大二学生,也是学校英歌舞社团的创始人。


谈及与英歌舞的结缘,她回忆道:“儿时在家乡初次目睹英歌舞表演,那震撼的鼓点与豪迈的舞姿便深深吸引了我。随后,我有幸加入家乡的英歌队,经过刻苦训练,参与了多场活动。进入大学后,凭借着对这项艺术的热爱,我在学校的支持下成功创立了英歌舞社团。期望能通过这一社团,让更多人领略到英歌舞的魅力,共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3


然而,学习英歌舞并非易事。陈婉欣坦言:“英歌舞动作刚劲有力,要求表演者体力充沛、节奏感强。初练时虽会浑身酸痛且易受伤,但我认为英歌舞非男性专属。女性同样能展现其魅力和力量。希望我的坚持和努力能激励更多人,无论男女,共同参与传承这项传统艺术。”


54


“英歌舞不仅是表演,更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我想让更多人看到,年轻人也能扛起非遗传承的大旗。”陈婉欣说道。


学校如何“托举”非遗文化传承


6


陈婉欣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始终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持续落实“非遗进校园”工作,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和广阔的表现平台。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成效显著,目前已成立10余个传统文化类社团,每年举办相关活动超过50场,参与学生达数千人次,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7


学校不仅成立了英歌舞社团,更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以匠心传承技艺,以情怀滋养学子。不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将传统文化精髓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8


在创新传承方式方面,学校将科普教育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成功举办了"数字非遗"科普嘉年华暨科技文化艺术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嘉年华活动暨校园社团风采展等多项特色活动。通过构建多元互动的科普展示平台,以生动多样的形式开展传统文化科普宣传,让学校师生感受到科技创新的力量,又深刻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9

10

11

12


通过"教育+非遗"的新模式,文化传承的种子早已在华商校园的青春沃土中生根发芽,绽放出绚丽的文化之花。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的创新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更为非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校园到社会的影响力破圈


13


此次被《人民日报》报道,陈婉欣感到既惊喜又振奋。“没想到自己的表演能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英歌舞这一非遗文化的认可。”


对于未来,陈婉欣有着清晰的规划:“我希望毕业后能继续推广英歌舞,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项传统文化。”


在华商,每一份热爱都会被珍视


14

15


陈婉欣的故事是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在这里,每一个热爱都会被珍视,每一份才华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未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将继续心怀文化传承之梦,让非遗文化在教育的田野上绽放更多光彩!


未来,华商教育集团将继续深化文化育人理念,指导旗下院校积极探索“教育+思政”融合新路径,大力推动传统文化这本“活教材”在华商校园内“活起来”、“火起来”,将文化自信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政育人的双向赋能,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来源 |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招生办公室

部分图片来源 | 广州华商职业学院

文字编辑 | 沈憶梦、张佳楠

排版 | 沈憶梦

编审 | 华商教育集团宣传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