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赴京!这次他又说了啥?


从春天出发 向未来奋进

聚焦两会:华商人赴京履职!


化橘红拖罗饼、化橘红气泡水、化橘红润喉糖、化橘红茶、化橘红八仙果……出发赴京参加全国两会之际,“90后”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广东茂名化州市培林橘红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廖志略的行囊中装了各式各样的化橘红深加工产品。


与去年带着一块化州的泥土、一枚化橘红果、一张化橘红书签相比,廖志略行囊的变化,映射出化橘红自2024年8月被列入“药食同源”目录后,全产业链迎来的蓬勃发展。2024年底,化橘红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15亿元,相较于2020年实现了近4倍的增长。


今年,他持续聚焦乡村产业振兴议题,期望充分发挥国企央企的引领作用,搭建“土特产”发展平台,带动更多乡亲在家门口走上致富之路。


1


步履不停

破解化橘红产业发展瓶颈


2024年8月,一则喜讯传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公告,将化橘红等4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


“‘药食同源’通告下来的那一刻,我心情非常激动,化橘红产业超35万名从业者的心声终于成为了现实。”廖志略感慨道。


化橘红是化州市的道地中药材,在化痰止咳方面效果显著。近年来,化橘红作为茂名重点推进的“五棵树一条鱼”特色农业产业之一,种植面积超过13万亩,从事和带动的就业人员超过35万人,成为茂名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产业支撑。


2

▲村民们采摘化橘红


尽管化橘红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长期以来未能进入国家“药食同源”食品目录,致使该“土特产”的食用价值难以充分发挥,品牌影响力和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受到较大制约。


履职两年来,廖志略始终在为加快推动化橘红药食同源而努力。在 2024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他提出的《关于加快化橘红药食同源物质目录申报的建议》,得到了国家卫健委的迅速回应。经过多轮安全性评估以及多部门的协同推进,2024年8月终于实现政策突破,化橘红正式纳入“药食同源”目录为产业释放出百亿级的潜在市场空间。


3


廖志略留意到,仅仅半年时间,化橘红产业链各环节均有企业布局,呈现“百花齐放”景象。如今,化橘红的衍生品日益丰富,从传统饮片拓展至功能性食品、日化用品等多个类别,橘红咖啡、橘红啤酒、橘红爆珠、橘红牙膏等新鲜产品层出不穷。市场体量不断扩大,销售渠道愈发广泛,产品种类更加多样,消费者的选择也更为多元。廖志略所在的合作社也与广东省农科院等多所院校加强合作,开展化橘红与茶叶结合等方面的研发工作。


在市场拓展方面,小小的化橘红果借助产业双翼,从化州走向全国、走出国门。2024年11月,化橘红在时隔109年后再度走出国门,前往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沙特阿拉伯王国,积极参与中国农产品供采对接活动,大大增强化橘红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025年1月,一场在北京市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的 “南药北上” 的推介会吸引了 150 多家化州化橘红企业深度参与供销对接,各方资源汇聚,有力地推动了化橘红产业朝着高端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


“顺利入选‘药食同源’目录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给了我们化橘红从业者极大的信心。”廖志略说。


4


不忘初心

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


“从我懂事起,就喜欢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习化橘红的种植和炮制加工技艺,长大后,我立志要为这个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廖志略向南方农村报记者透露。他指出,化橘红产业发展的背后,是代代果农在种植、加工、炮制等方面的独特匠心,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文化,也是化州乃至全省人民的宝贵文化财富。早在2012年,化橘红中药文化就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如今,廖志略已成长为化州市化橘红中药文化非遗传承人。近年来,他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的专业优势,抓住短视频传播的新趋势,在网络上大力推广化橘红中药文化。他将炮制化橘红的制作工艺、食用方法等视频发布到短视频平台,不少作品的点赞量都突破了10万,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化橘红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化橘红短视频的走红,也让他意识到,非遗文化传播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在创新形式的同时,还能丰富 “土特产” 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


5

▲廖志略抓住短视频传播的新趋势在网络上大力推广化橘红中药文化


2024年,廖志略将目光投向了“三农”微短剧,参与了微短剧《化州化橘红 天下第一红》的拍摄工作,通过 “穿越剧情 + 非遗技艺” 的创新形式,让年青一代感受到化橘红的文化魅力。


6


廖志略表示,今年他将继续关注 “化橘红中药文化” 进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这不仅有助于留存和传承“化橘红”这一传承千年的精神文化财富,增强农民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还有利于促进化橘红产业升级,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助力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汇聚合力

以国企力量助推“土特产”品牌建设


贡园荔枝、高州桂圆肉、沉香、三华李果脯、拖罗饼、罗非鱼……茂名市农业资源丰富,“土特产”品类繁多。


如何推动像化橘红这样的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乡村社会更多的创造力,是廖志略履职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7

▲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廖志略赴京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作为一名深深扎根家乡土壤的新农人,廖志略认为,“有品类而无品牌”是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当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化橘红产业作为富民产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目前化橘红产业仍面临缺乏知名龙头企业和品牌的问题。”廖志略表示。


面对产业 “有品类无品牌”的困境,廖志略认为应充分发挥国企央企的引领作用,助力“土特产”品牌建设。建立“国企+特色产业”帮扶机制,借助国企央企在研发、渠道和品牌方面的优势,重点培育一些龙头企业,打造行业标杆,定向帮扶乡村农业企业及品牌成长,促进“三农”增效和产业规模化发展。


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从“新农人”到基层人大代表,“90后”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廖志略在履职过程中,始终心系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扎根基层、深入调研,带领村民们将家乡特产打造为“世界名片”,实现增收致富。值此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廖志略满载民意,带着“药食同源”政策落地后的产业新图景,从春天出发,向未来奋进,希望能为带动更多乡亲在家门口走上致富路,推动千年岭南瑰宝的全球化征程积极建言、献计出力!


来源 | 南方农村报

文字编辑 | 张佳楠

排版 | 张佳楠

编审 | 华商科教集团宣传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