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责任编辑: 创始人
从荔湖到紫金山的学术攀登之路
一张跨越9年的“机票”
2016年,他拖着行李箱第一次踏进华商科教集团旗下广州华商学院的校门;2025年,他已是南京农业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从粤港澳大湾区到长三角,华商优秀校友朱仁森以“技术治理与基层治理”为研究主线,目前已在CSSCI/北大核心期刊发表6篇学术论文,主持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卓越奖学金、学术之星等荣誉,用学术耕耘诠释“静水流深”的治学境界。
华商岁月
行政管理与技术治理的启蒙积淀
2016年,朱仁森踏入华商科教集团旗下广州华商学院,就读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期间,他连续三年获得校级一等奖学金,获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共青团干部”等称号。2021年作为考研分享会主讲人,他热情地为学弟学妹传授备考经验。“选择考研,是勇气点亮人生的过程。”他的这句话,至今仍激励着管院学子。
在管院的日子里,在青春的书页上,他执笔写下勤勉的注脚——前排课桌旁专注的身影,是求学路上最动人的剪影。他在课堂小组作业汇报上滔滔不绝,同学们称他为“小老师”。从团学宣传部干事到党支部副书记,责任担当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98项党务工作的细致耕耘里,31名新党员的培养中,8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的温暖传递间,都跃动着他务实而热忱的青春印记。
那些在实验教学与网络技术管理中心办公室勤工助学的日子,他既能以专业视角参与仿真实习工作,又能用新媒体思维运营中心公众号;暑期实习时埋首整理的档案卷宗,伏案写就的公文,都是成长最好的见证。而聚光灯下,辩论赛中的妙语连珠,朗诵台上的声情并茂,征文演讲时的真挚动人,小品表演中的诙谐幽默,又为这幅青春画卷添上灵动的色彩——这便是一位当代学子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生动写照。
学术攀登
从桂林到南京的治理研究之路
2020年,朱仁森以优异成绩考入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着重研究技术治理问题。硕士阶段,他主持两项省级创新项目,聚焦“乡村数字治理平台接点失效”与“数字孪生城市数据共享”主题,撰写一系列论文。其中《接点聚合与稳态运作:数字治理平台助推基层敏捷治理》入选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优秀论文。《算法与人民性互嵌:基层智慧治理中的行动者网络建构》获得第十三届“广州学术季”之“活力广州·韧性城市”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并被《学习强国》全文转载。
2023年,他以博士研究生身份进入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继续深耕技术治理领域。主持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研究数字政府建设中的跨部门协同问题,并构建“基层整体智治”案例库。目前,他已发表6篇CSSCI/北大核心论文,参与国家社科基金3项、省市厅级项目7项。他还广泛参与众多学术会议,在学术交流中积极成长。
科研深耕
在田野与数据中寻找治理密码
朱仁森的学术视野始终扎根祖国大地。他深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调研技术治理问题,借助众多国家级、省市厅级项目研究契机,提炼政府数字平台的运行逻辑;他关注西部民族地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与“内生型社会动员”等研究;他更从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平衡角度,剖析技术治理中的伦理风险问题。
“这是一个奔腾的时代!让我们共同在田野,感知、反思并建构‘在附近的治理’”,这是他常说的学术追求,也是他科研学习的基本价值所在。“在附近”,意味着常人可及、意味着时空交接,本质上是一种贴近民众生活的治理视阈与治理观的转变。如今,他正在导师指导下继续探索新的理论世界,尝试挖掘和建构更多具有本土意义的技术治理与基层治理理论知识。
静水流深
以学术服务社会的初心
“静水流深”的座右铭,贯穿朱仁森的学术生涯。他始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正如他在校友访谈中所言:“基层治理的痛点,就是研究的起点;技术的温度,藏在每一个数据接点之中。”
“愿学弟学妹如静水般沉淀,如深流般涌动。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既要迎接技术发展,更要关注民情。”这是朱仁森对华商管院师弟师妹的寄语。
从华商科教集团旗下广州华商学院到南京农业大学,华商优秀校友朱仁森用9年时间诠释了“静水流深”的力量——在技术狂飙的时代,始终将学术根系深扎祖国大地。那些读过的政策文件、在城市街道蹲守的酷暑日夜、在粤西村镇跋涉的泥泞小路……最终汇聚成照亮治理迷思的星光。期待更多华商学子以朱仁森为榜样,在不同领域的沃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来源 | 广州华商学院校友会
编审 | 华商科教集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