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职教,链接青年:一位华商教育者畅通湾区融合发展之路的思考与实践!


以职教为桥 以青年为纽带

深耕大湾区融合发展


“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是对集团全体师生多年来致力湾区教育融合、青年交流的肯定。”近日,接过“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荣誉证书时,华商科教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廖伊曼的话语谦虚而坚定。作为深耕大湾区职业教育二十载的践行者,她以“教育报国、育才为本”为初心,在产教融合、职教出海、青年交流的广阔天地间深耕不辍,用教育的力量架起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坚实桥梁,成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鲜活典范。


1

▲廖伊曼于“华商杯”华侨华人青年跨境直播电商技能训练营致辞


产教融合

搭建“政企校”协同桥梁破解人才痛点


廖伊曼的大湾区情怀,根植于她多元的成长经历。香港求学的浸润、海外工作的历练,让她既深谙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又洞悉大湾区跨境融合的独特优势。


她坦言,大湾区产业升级急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香港的国际化资源与内地的产业基础形成天然互补,青年则是连接这一切的核心纽带。“让教育衔接产业,让青年双向奔赴,就是我投身大湾区建设的核心使命”,如今,身兼广东省政协常委、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职业发展促进会会长等多重身份的她,正以更广阔的视野推动大湾区教育与人才生态的优化升级。


“职业教育是链接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最直接的桥梁。”这是廖伊曼常挂在嘴边的话。2024年,她牵头推动香港中华职教社成立,这座定位为“政府、商界与学校沟通增值桥梁”的平台,成为大湾区职教协同发展的关键纽带。廖伊曼介绍,通过联动粤港澳三地资源,职教社常态化举办青年互访、主题研讨、跨区域座谈等活动,推动政企校的战略需求同向发力。


2

▲香港中华职教社成立典礼暨晚宴后排左三为廖伊曼


在她的推动下,华商科教集团旗下广州华商职业学院成为产教融合的实践高地。学校与比亚迪、京东、百度等头部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机器人等多个产业学院,将企业的“岗位说明书”转化为学校的“课程表”。现代学徒制、活页式教材、实训基地直播间等创新模式,让学生在校园就能接触企业真实项目。


3

▲广州华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学生在香港数码港参访


22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梁程昱的成长轨迹,正是这种培养模式的生动缩影。入学后进入校企共建的IP孵化工作坊,上午学理论、下午练实操,企业导师手把手教直播运营,校内教师打磨专业技能,让他从对直播一知半解的新生,成长为全国轻工互联网营销师技能大赛一等奖得主,毕业时收到多家一线城市企业的橄榄枝。“企业把岗位需求直接融入教学,让我少走了三年弯路。”梁程昱感慨道。


“我们不仅对接企业当下的需求,更要预判未来产业升级方向。”廖伊曼表示,校企双方共同研究技术趋势,将“新能源技术”“智能财务”等前沿领域要求纳入培养方案。这种精准对接的培养模式,让学校毕业生成为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4

▲廖伊曼(左四)在产教融合实践基地


职教出海

“文化+技能”双轮驱动打响广东品牌


“职教出海不是简单的技能输出,而是文化交流与价值传递的双向奔赴。”廖伊曼始终认为,大湾区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职教出海是展现广东品牌实力、传播岭南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她的推动下,华商科教集团以“中文+职业技能”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职教出海之路。


马来西亚“粤菜学堂”的成立,成为岭南饮食文化出海的标志性项目。依托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中餐繁荣基地”这一国字号平台,学校联合马中教育协会,将粤菜烹饪技艺与文化内涵打包输出,不仅教授菜品制作,更传递“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匠心精神。


“很多海外华人华侨家里开粤菜馆,但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理解较浅。”廖伊曼回忆,有位马来西亚学员曾质疑“竹升面手工制作耗时费力,为何不用机器替代”,直到看到广式酥皮“十八道起酥”的工艺,才理解父亲口中“一层一层开酥”的坚持。活动结束后,这位学员立志“把爸爸的茶餐厅做成能讲故事的粤菜馆”,这样的转变让廖伊曼深感欣慰:“技能是载体,文化是灵魂,这才是职教出海的真正意义。”


5

▲广东省“粤菜师傅”海外交流基地授牌仪式


申报教育部“中外人文经世”项目时,廖伊曼带领团队破解了诸多难题。面对国外院校模块化教学与国内系统课程的差异,校企联合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保留核心技艺标准的同时,开发适配当地需求的课程模块;针对学分互认难题,将技能考核标准细化为国际认可的学分单元,实现双向互通。“广东职教模式要走出去,既要保持特色,也要开放包容。”廖伊曼表示,通过邀请海外教师来粤教研、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等方式,让“广东职教”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也让大湾区的教育资源与国际接轨。


青年交流

做“超级联络人”筑牢融合根基


“青年是大湾区未来最活跃的要素,让三地青年‘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共同合作’,才能真正打破隔阂、凝聚共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职业发展促进会的创办者,廖伊曼多年来致力于搭建青年交流平台,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联络人”。


2024年,由她设计指导的“华商杯”华侨华人青年跨境直播电商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家及港澳台青年参与。各国青年在直播间推广中国优质产品,用当地民众熟悉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不仅提高了职业技能,更找到了创业新机会。“海外青年的创新视角与内地的产业资源形成互补,这种碰撞产生的火花,正是交流的意义所在。”


6

▲首届“华商杯”华侨华人青年跨境直播电商技能训练营学员合影


赴港研学与港澳青年来访的双向交流,让融合更有温度。在广州华商学院组织下,师生不仅走进香港的高等院校听课,更深入金融机构、科创企业、文化场所,在真实场景中理解香港的运作逻辑。


7

▲广州华商学院学生参访香港浸会大学


与此同时,廖伊曼牵头接待多个批次港澳青年团体,通过职业体验、项目实习、创业讲座等活动,让港澳青年直观感受大湾区的发展活力。“粤港澳青年之间的隔阂,更多是信息差和认知差。”廖伊曼说,通过“体验式融入”和“场景化对接”,让青年们把“听说”变成“亲历”,才能真正增进了解、建立信任。


8

▲香港青年在广州华商学院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养生文化研学交流团”


为了让港澳青年更好地扎根大湾区,廖伊曼主导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实习计划”,已为香港青年匹配广深等地多个工作岗位,帮助他们提前适应内地职场文化。对于初创青年,她还整合资源提供针对性支持,不少香港青年创办的企业在她的助力下,已在大湾区蓬勃发展。


9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学生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参观


从推动产教融合破解人才难题,到职教出海传播文化魅力;从搭建平台促进青年交融,到热心公益回馈社会,廖伊曼的每一步都与大湾区建设同频共振。她所带领的华商科教集团,也先后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积极参与企业奖”等多项荣誉,她个人亦斩获“大湾区教育卓越贡献奖”,这些荣誉见证着她深耕大湾区的坚实足迹。廖伊曼表示,未来她将继续以教育为桥、以青年为纽带,推动粤港澳三地教育资源深度融合,让更多青年在大湾区实现人生价值。


10

▲廖伊曼(右三)获得“大湾区教育卓越贡献奖”殊荣



来源 | 羊城晚报

编审 | 华商科教集团宣传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