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7 责任编辑: 创始人
全国两会前奏华商人履职不停步
“新农人”引领“兴农路”
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发展产业是重要抓手,也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关键。在围绕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乡村振兴浪潮中,“土特产” 正成为关键热词。
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廖志略,始终将履职与乡村全面振兴紧密相连。在履职过程中,他一心扑在乡村发展上,积极服务培养专业人才,多形式拓展销售渠道,带动群众增收。在这全国两会即将来临之际,廖志略依然坚定怀揣着“将家乡的化橘红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宏伟理想,以履职不停步的扎实行动诠释“新农人”引领“兴农路”。
搭建“出海”桥梁
带动村民走“全球享”致富路
对于廖志略来说,刚刚走过的2024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在多方努力下,化橘红被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家乡产业发展自此翻开了崭新一页。
“化橘红进入药食同源新赛道,乡亲们的增收致富路更广阔了。”作为一名来自农村基层一线的代表,廖志略始终将履职建言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相结合,为做好土特产文章、壮大化橘红特色产业献计出力。今年,他继续瞄准乡村产业振兴话题,希望能集聚力量搭建化橘红“出海”的桥梁,带动更多乡亲在家门口走上致富路。
▲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廖志略(左一)
“乡亲们的呼声就是行动号角”
2025年元旦刚过,一场“南药北上”的推介会在北京市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化州市化橘红产业协会会长廖志略参会,150多家化州化橘红企业深度参与供销对接,推动化橘红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从粤西的山野林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化州化橘红产业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作为其中的参与者、推动者,廖志略深知背后的艰辛历程。
▲廖志略在制作化橘红
化橘红是一味原产自化州的道地中药材。当地有从业者约35万人,廖志略也是其中一员。扎根乡土的10年来,廖志略创办了专业合作社,带动超过3000名村民种植化橘红增收致富。
▲廖志略返乡创业,逐梦化橘红产业
期间,产业发展的困阻也常常引发廖志略的思考。他注意到,长期以来,化橘红属于药品范畴,无法实现食品开发流通,这不利于化橘红产业长远发展,“尽管民间早有食用化橘红的习惯,但缺少一个名正言顺的‘食品身份’。”
近些年,“推动化橘红进入药食同源目录”逐渐成为全行业的呼声。廖志略表示,在茂名把化橘红列入“五棵树一条鱼一桌菜”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业名录下,化州亟须通过多元化开发,延长产业链条。而推动化橘红进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是绕不过的一道必答题。
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后,廖志略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为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发声。去年,他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化橘红药食同源批复工作的建议》,得到国家有关部委积极回应;8月下旬,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地黄等4种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的公告》,化橘红“药食同源”正式得到认定。
“乡亲们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号角。”廖志略说,人大代表的身份赋予了他更多社会责任感,自己要努力发挥职业优势和专业特长,坚持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声。
▲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廖志略(从右往左第六)与村民合照
“期待更多粤味土特产走向世界”
今年是廖志略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3年。有了前两年的经验,他感觉信心更足了,干劲更大了。“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他说,今年打算聚焦进一步做强化橘红产业建言献计,希望推动更多粤味优质土特产走向世界。
近一年,廖志略步履不停,身影常常出现在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各大展会现场,亲身当起化橘红“推介大使”。连日来,他把一线走访收集的民意诉求,以及自己投身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观察和思考整理成建议,准备带到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眼下,我们有了好产品,更要在守正创新中讲好背后故事,加快搭建化橘红‘出海’的桥梁。”今年,廖志略计划提交《推动化橘红中药文化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的建议》。他认为,应从国家层面加强化橘红炮制技艺、历史文化和民俗价值的系统性保护。
此外,廖志略拓展了新的销售渠道,让流量转化为销量,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他将目光投向了“三农”微短剧,“微短剧成本低、传播快,是讲好乡村故事的新载体。”去年底,他再次参与微短剧《化州化橘红 天下第一红》的拍摄工作,通过“穿越剧情+非遗技艺”的创新形式,让年轻一代感知化橘红的文化魅力。他建议,要搭建多方联动的创作机制,政府应给予流量扶持和政策补贴,让更多农产品能实现文化“破圈”。
一年来的密集调研走访中,交通路网问题也给廖志略留下深刻印象。“化州北部山区是化橘红核心产区,但交通闭塞制约了农产品运输和旅游资源开发。”他算了一笔账:交通路网优化升级后,化橘红物流成本可降低约30%,还能带动“化橘红+文旅”产业融合。
“这是一件利好长远的民生实事,也是我近期在一线调研的重点课题,我要把收集到的民情民意带到两会上。”廖志略说。
华商人 廖志略
筑梦沃野 为农代言
在粤西大地上,化橘红这颗小小的果实,不仅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希望,更承载着“90后”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廖志略的履职初心。从推动化橘红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到带着土特产走向国际舞台,他的履职实践彰显着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
▲全国人大代表、华商杰出校友廖志略曾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
面对家乡产业发展所需,廖志略深入调研、积极建言,推动35万从业者的心声成为了现实;面对市场拓展的难题,他化身“推介大使”,努力以新思路打开新局面,期望为农产品“出海”搭起文化桥梁。作为一名华商人,他始终秉持着“敢为人先、务实创新”的精神,将母校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教育理念融入到履职实践中。
千家万户,小村大国。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廖志略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也为万千乡村的蝶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正是乡村振兴大潮中一个生动的缩影,展现了华商青年在乡村发展中的无限可能与担当。
与此同时,廖志略心系母校,曾受邀重返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与师生们共话逐梦之旅,鼓励更多师弟师妹们锐意进取、勤奋学习,勇担乡村振兴奋斗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未来,广大华商学子将以华商杰出校友廖志略为榜样,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实干能力,凭借专业所长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中积极作为,早日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以实际行动赓续华商基因,谱写青春华章!
习总书记曾寄语当代年轻人,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靓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家乡是一个自带温度的词汇,是无数人的血脉相依。期待更多像廖志略一样朝气蓬勃的华商青年,在美丽的田野上扎根热土,将青春汗水挥洒田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脚下沾着泥土,心中装着责任,把身子扑下去,把民意带上来,以实际行动谋划人民更美好的生活、国家更美好的未来。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茂名发布、培林橘品化橘红
文字编辑 | 张佳楠
排版 | 张佳楠
编审 | 华商教育集团宣传部